楞伽经12 :行善得五十分,包容恶的五十分,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楞伽经(一)12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d0679iuopk7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楞伽经(一)12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所以这一句不困难,云何才能入菩萨位,而堪称为佛的最胜子,为佛的法王之子,为佛之子。何因就是如何,得神通,补两个字才看得懂,才能,何因,就是如何才能得神通,就是如何,要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六神通。以及自在三味,这个及后面补两个字身心,诸位,学佛就学这两个字,就是身心,就是自在。诸位,如果你今天学佛,用自己内心里面的那一把尺量量看,你学佛以后……你十年前还没学佛,或者是去年你还没学佛,今年学佛以后,很有幸运,很幸运的刚好来听楞严经、或者楞伽经,听了以后,你有没有觉得自在一点,如果说:你觉得自在很多了,那就表示你走对路了,你走对路了。如果说:越学越困扰、越执著,容不下别人一丝一毫的意见,看法跟我们不一样,越学越烦恼,别人修法跟我们也没关系,可是我们却好像同情别人,又好像愤怒别人,在这个模糊的空间里面,变成自己没办法坚定自己的清净心,那么这个就是走错路了。因此修行记得,看到了目标跟终点,不要左顾、也不要右盼,左顾着有、右盼就着空,看到了终点直驱终点站。
就是万缘放下,就算你今天有幸运听到佛法,而你四周围的人,亲戚朋友,乃至于你的丈夫,或者是你的老婆,或者你最尊敬的人,他就是跟你持反对的态度,你不要左顾也不要右盼,记得,直奔终点。不要管别人,学佛,师父,已经告诉你了,有时候在法上,你不能……不得不自私。你的老公每天反对你,你还想度他,诸位,有时候要省一省时间,不是我们不慈悲,是你无奈的必须接受,这样客观的环境存在,他是你老公,又生了三、四个,你又不能搞离婚,也不能跟他搞对立,诸位,这个时候你必须学自私,你一定要先照顾自己的清净心,其他的你不要去管那么多,不要去管那么多。这一种自私是不得已的,不是叫你自私自利,不是这个意思,是很无奈的,你必须先照顾这一颗清净心,你没有那种时间,你没有那种多余的时间,要是他有因缘,自己就会慢慢……像我出家以来,我也很少跟家人在联系啊,家人对我出家,也有一些不能够理解啊,但是我也不急着跟解释啊,后来家里的人,人家从侧面跟家人讲,你这样的弟弟出家不容易啊,我们要随喜赞叹,欸!他慢慢的感觉,别人也是这样的认同,就慢慢地改变这个观念,后来我们全家都学佛了。
你看,这个就是一种……度众生,你不能急于一时,度众生,你要持续战,不能打游击战,打一两次,你没有办法,需要一点时间,从你本身做起,你要做的让对方感动,对方不能感动,拉倒。不然能怎样?所以很多人会在这个十字路口,圆环里面打转,我该怎么办呢?我想度我老公,或者是男众,我想度我老婆,可是她就跟我搞对立、打对台,让我心神不宁,不要这样子。有智慧的人就把他观照,他是你的善知识,以后来讲,不要讲你老公,看到你老公来了,你就说:我那位善知识又来了,这样子讲比较不会那么痛苦。对不对?讲起来,两个人为了佛法又吵得不可开交,这样也没什么意思啊!所以,这样子你的日子就会好过多了。
所以,如何才能得神通,以及要怎能么样(才能)身心自在之三味,诸位,不要讲三味啦,身心自在都不得了,欸!身心自在。如果你今天觉得说,哇!我听到这个楞严、楞伽内心法喜充满,我对这个楞伽经打死不退,哎呀!不管我从多远的来,或者屏东、台南,或者是更远的来,我始终坚定我的理念,不怕辛苦,欸!那么这个人了不起。因为了解法,才能够解救我们的法身慧命,世间你有钱没有用,有钱,很简单,你买得到床铺,你买不到睡眠,你彻夜难眠,你买再好了的床铺也没有用。你买得到书本,你买不到智慧。是不是?Is it so ?是的,就是这样子,所以今天记得,我们来学佛,说是听结缘的也好,你至少给自己一个自在,我听了这几年了,还真的要学自在,放下。
云何三味心?心就是心相,三味的心相到底又是如何,意思就是要处于什么心态才叫做三味,叫做云何三味之心。这个心上面补一个之才看得懂,什么是三味的心,意思是三味的心相是什么,要怎么样处于心,哪一种状态叫做三味,心要处于哪一种状态,叫做三味的心灵的状态,这一句用现代语言来讲,云何是三味之心?三味的心相到底是什么?但是我告诉你,这一句只能四个字,唯证相应。只有证量的人才能够相应,这个没办法告诉你的,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那种对生命的一种喜悦,喔!完全都在定中。所以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而且定也是最支持喜悦的那一颗心,最支持喜悦的那一颗心,就是禅定。有禅定就有喜悦的心,你就找到了生命的本质。我们生命的质是喜悦的,但是,我们现在把它搞得非常的苦恼,所以佛陀说:要注意听,我们的生命是很单纯的,可是我们因妄想颠倒,把它搞得太复杂,所以,我们现在要告诉佛弟子一句话,你的生命越单纯,食衣住行越单纯,那么,你的生命就越接近真理。我们的生命本来很单纯,这佛陀讲的,说:我们的生命本来很单纯,但是,因为我们的妄想,把它搞得变成很复杂。痛苦不堪,妄想纷飞,因为我们没有禅定的功夫,没有喜悦的三味的心,所以搞得很复杂。
最胜为我说。最胜就是希望最殊胜的法王,为我解说,希望最殊胜的法王为我来解说。那么整句把它贯串起来是说,云何要怎么样才能入菩萨位,堪称为佛的最胜子,也就是法王子,要如何才能得六种神通,大神通,以及身心自在的三味,请问佛:三味的心相又是如何,心处于哪一种状态又叫做三味,希望最殊胜的法王,不是法王子,法王子是菩萨,法王是佛,为我解说。所以,我们看了经典以后,一点都不迷惑,你现在就知道要称法王,整个宇宙唯一够资格称法王的,就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,没有第二个人。
【注释】:“云何最胜子”:“最胜”为佛,“最胜子”为佛子,亦即菩萨。也就是菩萨。此问:如何才能入菩萨位,为法王子?【义贯】:如何才能入菩萨位,堪称为“最胜子”?如何才能“得神通,及”身心“自在”之“三昧”?“三昧”之“心”相为何?希望“最”殊“胜”之法王“为我”解说。
◎【云何名为藏(22)?云何意及识(23)?云何生与灭?云何见已还(24)?】这二十个字啊,足足让解释得很久,因为这里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总复习,云何名为第八意识的藏识,第八意识的藏识就是我爱执藏,就是那个种子里面,就一定会加一层执著。云何名为第八意识,诸位,种子跟习气统统储存的仓库,就是变成我爱执藏。云何意,就是第七意识,什么叫做第七意识,注意听,第七意识缘自心,因为它把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叫做缘自心,同时作为前六识的依据,叫做意根,意思就是,第七意识也缘内也缘外,第七意识缘内,(执著)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就是第八意识的见分补上一个我执,还有染有,还有法执。再来,又做为外缘,(执著)诸外境诸法,而生起诸见,诸见就是看法,种种的知见。所以,这个第七意识翻译成中文叫做染有我,就是叫做未那识。未那识叫染有我,我们所说的染色,就是说:我们清净心就把它染黑了。我们清净的第八意识,其实是清净的,结果把它染有我,染有法,认为有我执、还有法执,要不然怎么称之为无生法忍。
无生,这个生可以解释说众生,或者解释作当体即空,所以,无生就是无众生,没有五蕴生,简单讲:无生法忍是两个空连接在一起,一个法忍、一个忍,一个印可。无生法忍,无生是指五蕴皆空的人空观,无法忍是万法皆空的法空。那么,无生法忍是指人空,还有法空统统不可得,就是成佛的忍。忍就是印可、印证,所以无生法忍是两种空,为了破除人空、法空,达到佛的绝对的无生之旨,所以称为无生法忍。所以如果你讲无生忍,那就是包括一切忍,但是,如果详细讲无生法忍,就变成无生,就是无众生,就是照见五蕴皆空,没有众生,就是五蕴皆空。就是人空智的意思啦!用智来印证啦,那么无法忍呢?那就没有万法,万法当体即空,这个叫做法空。所以无生法忍就是人空、法空的贯串。忍就是印可,就是用智慧来认可它,这个忍不解释作忍耐。那么,无生法忍就是佛的智慧,印证为人也空、法也空,叫做无生法忍。
讲到这个第七意识,这个空性的智慧就很重要了,此第七意识的未那识,以及接下来识、(第)六意识,就是唯识第六意识,识的旁边写分别心,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。那么意就写个,我法二执,那么一看就知道我爱、我慢,我贪、我爱,这个统统一个我,有我、我所是怎么来的,就是由第七意识来的,染有我,执著一个我,万法都有一个自性,万法有自性就是染有我。我们看的那棵树,以为那棵树是实在的,可是那棵树是空无自性的。是因为由自己的意识肯定了,主观的意识肯定了外在客观的树,所以,你误认为那棵树是真的。一座山由主观的意识,认同那一座山是实在的,所以我们去爬爬山啊,我家有后山啦,怎么样。可是大智慧看,是因为你染有我,才分内外啊!外面一座山,问题还在主观意识。你着了一棵树,问题还在主观意识,所以万法的问题,还是在心的主观意识上。万法唯心造,就是万法唯心识所造。心识所造就是变现能缘、还有所缘,能所不断执著那个影像,那么这个就是唯心所造。
诸位,如果我们有一天唯心识所造,转换过来了,转识成智了,那么那个时候就是怎么样,识,当体即空,识就是性、识性。那个时候,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七大即空不可得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万法唯是一心、唯是真如,因为识当体即空,就见性。因为识是依他起的,他是空无自性的,因境而有识,因为有客观,所以有主观,主观的识心分别,当体即空就见性,不离本处就见性。那么见性以后,就转所有的世间,全部都是本性的显露。所以六祖讲:何其自性能生万法,诸位,这个能生万法,很多人解释是不对的,能生万法的意思是,何其自性能生万法,这个生是出现的意思,我们的本性能够出现在万法当中。出现于万法当中,就是全部都没有生灭的东西。就是何其自性,能生万法,就是我们的本性是什么,能显现在万法当中,了悟万法都是心识,刹那所构成的,了悟相本空,性还是空,所以何其自性能生万法。我们的清净自性,能够显现、出现于万法当中。了悟万法性相都是一个真心,都是不可得,要这样解,要如是解答。
所以云何第七意识染有我,以及第六意识的分别识心,因为第六意识缘外境,还有自己想像。那么第七意识缘内,八识的心,第八意识的心,还有缘外境诸法而生起诸见,我爱、我贪、我慢统统都是第七意识。云何,就是为何,生与灭,这个就是指前七识出现有生跟灭。诸位,为什么有生跟灭?你要记住,共业所感的世间,因为共业所感的第八意识是微细的生灭,第七意识是为……第八意识是最极微细的生灭,第七意识是生灭,这个世间为什么有生灭,前七识,这个是指前七识,为何前七识出现有生有灭,注意喔,前七识不是只第七意识喔,你要搞清楚,前七识是总共加起来七个识喔。第七意识是只有一个识喔,弄清楚喔。前七识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未那识,叫做前七识。为什么前七识出现有生跟灭,不是指第七意识喔,云何前七识出现有生跟灭。诸位,为什么这个宇宙出现生跟灭,很简单,这个宇宙都是共业所感,每一个众生都有第八意识的微细生灭,还有第七意识的生灭相。因此我们这个世间看起来生生灭灭,其实没有外境,是生灭的主观意识,看出去的这个世间,这个世间本来就没有生灭,只是因为妄动变成有生灭,变成有生灭,就好像真的有一个我。还有真的一个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。为什么?那是因为妄动,所以六祖讲:不思善、不思恶就正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,就是说不落入两边,也不落入生灭的善恶相。
再来,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,因为你动,你有妄识、你有动,认为不是风动,就是幡动,又搞成对立了。风动,要不然就幡动,又变成二元论,所以二元论,就是生灭的根源。生灭的根源就是二元,所以这个世间,走到哪里统统是生灭。统统是二元,也因此,凡夫俗子只能拥有一半的生命,把笔放下来,我现在举一个例子,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完整的生命,完整的生命。这个例子;你要注意听,有一个在家居士来,来到这儿,因为这人个性很强,也很守戒律,他懂得因果,这个在家居士去亲近某一个道场,跟人家起冲突,跟那些居士起冲突。就说: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子,这是犯戒的行为啊!那么那一些就说:哎呀,时空不同了,有弹性一点嘛,可是他嫉恶如仇,霹雳啪啦的就跟人家吵,很不愉快,内心里面很不愉快,他很懂得因果,也很持戒,可是他嫉恶如仇,就是容不下对方。来到我这里,他就说:慧律法师,我告诉您,我去亲近某一个道场,这些居士都不如法,这些居士怎么怎么样……我就很有耐心听他慢慢地讲,慢慢地讲,讲完的时候,我就说:你讲完了吗?讲完了,我跟他讲:你的生命剩下五十分,你剩下五十分,你执著善的得五十分,因为你有原则懂因果,你好好持佛的戒律,问题是你生命剩下五十分,另外五十分是为什么呢?因为你容不下对方,你没有宽恕的心,容不下恶的,你扣掉五十分。
一个心境一百分的佛,是行善绝对不居功,同时要包容恶的,宽恕原谅众生,得五十分。行善得五十分,包容恶的五十分,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,我说你考试不及格。你剩下五十分,你选择那个你喜欢的一个角度,我认为我行善,我这样对,稍微一点意见跟你看法不一样的,你容不下它,你的生命剩下五十分。他听师父这样子讲,我说:回去要做到一百分,知道吗?要能够行善,不需要人家知道,你得五十分,坚持戒律这善的一面,你得到了,恶的,要宽恕众生。我就问他,我问你,释迦牟尼佛,如果心中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,他能成佛吗?他说:不行。我说:你答对了。山地同胞,五包减两包都是这样子的回答的,你答对了。这样子,原住民都这样回答,我说:你回去要做一百分的人。不要只有五十分,你这样考试都没有通过啊!人家稍微有一点缺点,对不对?没有那个雅量,没有那个包容,你剩下五十分。你一百分也可以过日子,你剩下五十分也可以过日子,他说:哇!师父!您用这个分数是最佳的比喻。我说:你回去要好好地做,知道吗?他说:知道知道。他说:今天来不虚此行,不晓得怎么样感谢师父,要没有上人开示,我就不知道。回去以后,第二天,去到那个道场,统统改变,大家都吓一跳,今天怎么都没看见你发脾气,他说:我要一百分的生命,我怎么只能得五十分的生命。我当然要一百,怎能剩下五十呢,从此以后不见众生的过失。后来他附带一句,要烂,让你自己烂。我说:这一句不可以讲。这样说你的心(还是)没有一百分,就让你自己烂,跟我没关系,我说:讲这种话要扣分。这样的心不够美,所以你要一百分,知道吗?喔!一百分。后来他就慢慢慢慢改,结果呢?那个道场,看到这个人,才听慧律法师讲几分钟,举个例子,与君一夕谈,胜读十年书。整个道场都看我的光盘,那个有够好的,一个就影响到整个村庄。
所以在座诸位,从你本身做起,可以感化你四周围的人。如果你今天学佛以后,回去的表现很糟糕,你的厝边隔壁,左右邻居会说:这个学佛吃斋的,比我更糟糕,我的脾气还没那么大,他的脾气很大。动不动就说谁怎么样、谁不对,反而更糟糕(倒吃力),更糟糕叫做倒吃力。所以,在座诸位,如果你今天承认你是佛弟子,要从你本身的行为举止,尤其是语言,这个口业一定要持得很紧。所以就问大家,你们要得一百分,还是要得五十分呢?大家讲:我当然要得一百分,一百分可以得自在,可以得解脱,因为平常不造口业,临命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因为你一百分,阿弥陀佛那有一百分的众生不来接引的。对不对?当然来接引啦!所以,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例子,就是说:记得,你要行得善,同时要容下那恶(的)五十分。我今天行善得五十,容不下恶就少五十,少了五十公,知道吗?这个世间不是你想像的这么好,大家统统是善良的人,没有那么好的。所以这个世间,只有一半一半,那你要所有的一半加一半,五十加五十就是一百。一半加一半叫做完美,这样听懂了吗?听得懂乖乖的回去,嘴巴要懂得静默,回去看到一些不如法的,你心里知道,那很糟糕,那么就此打住,管他去死、烂死,与我无关,此话不能说,心不可以再起这种念头,这种念头要扣分的,剩下六十、七十,对不对?所以我告诉诸位,好的学生,他知道要考一百分,那这样就一百了,不困难的,你只要脚踏实地的落实就一百分,就一百分。
接下来,云何,就是为什么,前七识出现有生有灭,云何见已还?为什么见到自己的心,同时与外境生起种种的诸见,一下了生立刻,还就是灭,意思就是动念,生住异灭,生跟住,是生,还就是灭,就是异灭,生住是生,异灭是灭,所以生住异灭,就是生住是指生,异灭是指灭。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心,一动念就生、立刻又灭,就是起心动念,立刻又归于无,云何见自心动念,令刹那生又刹那灭,是这个意思。那么整句贯串的意思,这个唯实学依功能来分总共有八识,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:什么叫做第八意识的我爱执藏之识呢?叫做异熟识呢?异熟识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成熟,就要受果报,叫做异熟。异时而熟,变异而熟,我们在唯实学都研究过了,叫做异熟识。那么什么是第七意识的染有我执、还有法执,因为第七意识缘自心与外境,同时立种种的见。又什么是与前五识起心动念的分别心的第六意识咧!又为什么前七识出现有生有灭,为什么前七识,眼耳鼻舌身意、未那识,出现有生有灭呢?为什么见到自心的动念,立刻又生、立刻又灭,起见,起种种的知见,立刻生,又还归于无的灭,为什么?你看,才几个字而已,楞伽经难就难在这地方,这个你没有贯通三藏,唯识学你怎么讲,从何讲起,你这个怎么讲,你唯识要懂啊!本性你要悟啊!是不是?这个难就难在这个地方。
【注释】:“藏”:即藏识,亦即第八识,也就是第八识,阿赖耶识;以阿赖耶为我爱执藏,故名藏识。又此识亦是贮藏一切善恶业习之体,故名为藏。藏就是含藏的意思,含藏着种子和习气,如果你要了解第八意识并不困难,你就…藏就是含藏,就像仓库一样,含藏种子和习气,将来要受果报的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统统由第八意识储存的种子与习气来断定的。“意及识”:“意”即第七末那识,又名第七意识,故简称“意”。“识”,即第六意识,以其功能为以了别为主,故所以简称“识”;“识”者,识别也。“云何生与灭”:此问前七识为何有生灭?诸位,这个七识前面要补上一个,前(字),此问前七识不是指第七意识而已,有生跟灭。
“云何见已还”:“见”是指七识缘自心与外境诸法,而生起诸见。“见已还”,是指既起诸见之后,如何此诸见又于刹那之间“还”归无有?动念,见生念又还归于无,“还”,亦即灭之义。此末二句,魏译作:“何因见诸法?是什么原因而见到诸法何因断所见?”断就是灭去,是什么原因,一下子又灭去所见之心念,所见到的心念。意思就是:是什么原因,而见到了刹那之间的诸法,又是什么原因,立刻又灭去所见的心念。唐朝的翻译说:唐译作:“云何起诸见?是什么情形起种种的知见,见到自心,又见到外境。诸见,这个诸见用现在的话就是执著自己的看法,执著自己的主观意识,执著我的客观环境。所以,在座诸位,众生很难沟通的,他那个执著某一种知见,卡在那个地方,你简直拿他没有办法,易容易、易心难,要改变一个人的容貌是很简单的,易心难,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,是很难的。云何退诸见?”退就是灭,一下子立刻又灭了,生灭的识心,意思就是一下子起诸见,一下子又灭了诸见。这一句话的意思,唐朝所翻译的意思是说:云何起种种的知见,见到心、还有外境,都是生灭相,为什么?云何,又为什么一下子动念,见到了生念,生的念头。一下子这个念头又灭去了呢?又灭掉了种种识心分别呢?一下生、一下子灭。
【义贯】:为何第八识“名为藏”识?为何第七识称为“意”识,而第六识称为“识”?为何前七识于内缘自心、因为内缘自心,就是依第八意识外缘六尘之境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,注意,这个六识,眼耳鼻舌身意是三能变,由第七意识转换成分别意识还有前五识,初能变,由真如转换成第八意识,二能变,第八意识转换成第七意识,三能变,第七意识转变成前六意识,这三能变,识者,能变也,识者,能所不断也。而现有“生与灭”,而起种种“见”(亦也就是见自心、外境有生灭之相)?又为何此种种见生起之后,又于刹那间“还”灭无余,是何道理?
◎【云何为种性,非种及心量(25)?】众生为何有三种三乘,还有五种种性之分,三乘就是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那么五种种性我把它念一下,你简单稍微记录一下,三乘就是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那么五种种性,有的能成佛,有的不能成佛。(一、)叫做声闻乘定性,如果把定性摆在前面,叫做定性声闻,那就是不能成佛,叫做声闻乘定性,或者叫定性声闻乘。(二、)叫做独觉乘定性,独觉乘定性就是没有办法成佛,把这个独觉定性起来了,楞严经讲过了,就是有这个好处,这个名相就不陌生了。(三、)第三个能成佛的叫做如来乘定性,如来乘定性就是这个人发大菩提心,一心一意想自利利他,又听闻了大法,楞严大法、楞伽的大法,法华大法、华严的大法,又奠定了如来乘的定性,就是这个人决定成佛。
在座诸位,你今天坚持把楞严听完、楞伽听完,那么你的心这么的坚定,就会化作如来乘定性,如来乘定性就是一定成佛。所以大家尽量不要缺席,第四叫做不定种性,不定种性就是要看看他有没有福报。声闻乘、还有独觉乘、还有菩萨乘,有的能成佛,有的不能成佛。第一能不能碰到大善知识,第四叫做不定种性,不定种性就两边倒了,要碰到大善知识,见性的大善知识,了悟自心就是佛,他就是转入如来乘定性。这个声闻、缘觉或者是菩萨,这是不定种性,那么,如果是声闻乘、缘觉或者是菩萨,没有机会碰到胜善知识,没有机会,也没有一个好的环境,他也不发菩提心,也不转大法轮,怎么样,虽是声闻、独觉、菩萨,因为所具足的因缘不够,所以不能成佛。所以,只有两种人能成佛,一、就是如来乘定性,就是我们讲的第三种啦!第四叫做不定种性,不定种性就是说:看你有没有那个机会、福德因缘碰到大善知识,还有那个环境。
所以,在座诸位,以前我们结夏安居的时候,来了一个比丘,然后看了、听了师父的录音带、光盘,在结夏安居要完的时候,跟师父讲了一句话说:我在外面二十年,我来这里三个月,所获得到的精进,因为法师您鼓励我们要好好地听经,把心稳定,我这三个月,比我在外面闯了二十年,还得到的更多,我很感谢上人师父!我说:这是你的善根深厚,有的人你拜托他来,他也不要啊,是不是?那是你自己善根深厚,与我无关。我们把光盘做起来,就是,师父我没办法二六时中陪你,这个法就陪伴着你,你还是可造之材,我也非常赞叹这个比丘,这个比丘,他说很感恩、很感恩。这句话,你看,来三个月,他说:我在外面二十年,还没有学到这么多,这个就是专精,这个就是有志气的人,所以学道、修学佛道不在于长或者是短,看你会不会,我们讲的孤注一掷、坚持到底,如果坚持到底,那很快就突破无明了。第五种是不能够成佛的,叫做无性,无性就是没有种性,就是不能成佛,意思就是完全没有佛根,菜根、菩提根统统没有,只有睡根,整天都在睡觉,吃根,这个无性就是没有佛的种性,不能成佛、只有人天福报.
譬如说:这个人(你叫他)听经闻法,他就打死不要,可是说:某某人你出一点钱,那里……什么……听说文殊讲在印楞严经,三万、五万统统拿出来,十万也给你,他很容易随喜,但是听经,我没时间啦!你不是要开大智慧吗?我忙、我没有时间,我要回去煮饭给孩子吃,可是问题是,就算孩子放假他也不来听。他总是拿理由,可是他愿意行善啊!他帮助残障人、济贫扶弱,都很愿意,残障人士、他也很愿意帮忙。哪里慈善机构、医疗,哪里地震水灾、火灾,他都很愿意做,这个叫做只有人天福报,不肯来听经闻法。所以,我们有的这个是佛、如来乘的种性,有的是不定的种性,这个不定种性,要看有没有因缘。我再把他复习一下。一、叫做声闻乘定性,那就不能成佛。二、独觉乘定性,也不能成佛,就是定性声闻,还有定性独觉,这个是永远不能成佛的。三、如来乘定性,是一定成佛的,就像在座诸位,学习大乘经典充满了法喜。第四叫做不定种性,就是看他福报大不大,有没有因缘碰到胜善知识,还有人家在讲这个大乘经典让他契入,所以不定种性,就是有可能成佛,也有可能不能成佛。所以不定种性,那个有可能成佛的一半,也是有可能的因缘。第五叫无性,无性种性就是他有人天的福报,只想行善、也不听经、也不闻法,不听经、不闻法,所以解释一下,众生云何,众生为什么有三乘五种种性之分呢?
非种及心量,非种就是一阐提,那么断善根的人,不在三乘的种性内,非种就是一阐提,就是断善根的众生,不在三乘之内,就是永远不可能成佛啦。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人家信佛,嗤之以鼻,人家学佛出家,他不好好的叫,把和尚叫做和尚仔,叫比丘尼也不恭敬,叫尼姑,叫在家居士说是吃素仔,反正就是有一点轻视你,吃素又怎样,有那里得罪到你吗?吃素就吃素,为什么吃素讲吃素仔,实在很古怪呢!这个名相还是很重要的,名相还是很重要的。像我用这个徒弟的名字,就用得很注意,我要剃度以前,要命这个法师的名字,在那边一直思维,我这个法号命下去,(做)徒弟的,是一辈子受影响的,命的一定要好听的,庄严同时也不能重复,喔!你知道吗?他们的内号,叫做养字辈、养德禅寺的养,对不对?法机师父,就变成养机,这个内号听成养鸡,你(的)叫内号是什么?我养鸭,哇!都在养鸡、养鸭,你内号是什么?我更糟、我痒痒,全身都痒。我痒痒,这很糟糕,所以要命这个内号跟外号,要很清楚的。
那么法师他们的下一代名字就不好命名,叫做法轮常转,他们现在是法字辈,底下他们的徒弟叫轮字辈,轮字辈都是好命,都是很好命。问他,你法号叫什?我,轮吃,今天轮到我吃,那你什么法号?我,轮住,轮到我住,那你呢?我轮睡,轮到我睡,整天吃穿睡、吃穿睡,这轮到后来,不知道怎么修行了。这下一代的徒弟法号叫做轮,轮字辈,法轮常转那个轮有的人就把那个轮字放在底下,像忏公的徒弟就叫法因,彻因,因字部,(他)就把因摆在底下,摆在底下。轮字在上面就很不好命名,命名就不太好命名了,轮圣法师,或者是轮流法师,不加上下还很好听,(加上下变成)上轮下流,哎呀!这个加上下又很难听,这下流法师,这很糟糕,这还没有人命名这么糟糕的。
所以我都跟他们讲,有一个人,在家居士来都叫我上慧下律法师,我说:不要加上下,那个下痢是拉肚子很严重的,我说:我肠胃那么不舒服,都是让你们叫坏的,下律法师就下痢,这个法号就要好好的命名。所以每一次法师要剃度出家以前,我一定要很冷静、很冷静的看看命什么法号,不能冲突。以前有一个老法师,国外一个老法师,因为年纪大了,他就把他命广嗡,嗡嘛尼叭咪吽的嗡,老大叫广嗡,广嘛、广尼、广叭、广咪、广吽这样子,这老和尚他要叫徒弟的时候,都不要叫徒弟,这师父太厉害了,嗡嘛尼叭咪吽,徒弟六个都来到面前,六个都来到面前。他上人只要念嗡嘛尼叭咪吽,六个徒弟就都排在前面,我说这招还错。后来那个大徒弟死了,二徒弟也死了,年岁大了,剩下叭咪吽,后来,因为老和尚活很久,剩下两个咪吽,就很难念了。所以,用那个六字大明咒来命名的话,有的会先死了就剩下一个人(字)了。所以讲到这个名相,名字还是很重要的,所以你有没有佛根。非种及心量,心量就是唯心现量,就是一切法唯心识所现的,唯心识所现。
【注释】:“种性”:三乘共有五种性。我们已经讲过了,声闻乘定性,独觉乘定性,如来乘定性,不定种性,无性种性,讲过了。“非种”:指一阐提,一阐提为不信三宝之人,以其信不具,不在三乘之内,故所以称“非种”性。不是成佛的料子。“心量”:即就是唯“心”现“量”,谓一切法唯心现也。
【义贯】:众生为何会有三乘五“种性”以及一阐提(“非种”)之种种差别?既然有各种种性之别,意思就是种种的法,种种的差别,种种的情形,分得如此的清楚。为何又说一切法为唯“心”现“量”?既然一切法唯心现量,就应该没有分别,为什么前面讲了,有种种的种性差别,分得如此清楚,又为什么?佛说一切法唯心现量,根本没有那些种性,佛陀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。
接下来,因为今天是星期六,明天又是放假嘛!课程会延宕,我再多讲一点点的时间。
◎【云何建立相,及与非我义(26)?云何无众生?云何世俗说(27)?】单单这二十个字,够你解释的,所以云何(后面)补两个字,如来,云何如来建立相,就是种种的法相,云何,为什么如来要建立种种的法相,方便来解说。及,就是以及,非我,就是无我,以及什么是无我之义,就是义理。这第二十六问,括弧二十六,就是第二十六问啦,那么这两句的意思就是,云何如来建立种种法相而说法,以及什么是无我的义理。前面就是告诉我们,如来说法,又说一切法无我。
接下来就是产生疑问了,云何无众生?诸位,如果无众生,就无一切法,所有的法是为众生施设的,所以这个无众生,更广的涵义就是无一切法,为什么佛说:一切法不可得,云何无众生、无一切法,佛讲的,一切法空无自性,无众生就是第一义谛大空,在这里,你要注意听,云何无众生,就是无一切法,云何佛陀要建立第一义谛大空的真谛,不见有一法生,也不见有一法灭。所以云何无众生,无众生当然没有一法啦,就是第一谛大空。意思就是说:佛陀你为何要建立这个真谛,这里就是建立真谛,云何无众生,无众生就是众生空无自性,第一谛大空,不见有法生,不见有法灭,无众生,当然就无一切法啦。因为一切法依众生而有嘛,依众生而生嘛。我们今天七十亿的人口全部死掉了,这佛法给谁看啊。给猫狗猪牛羊,谁看得懂啊。意思就是说:佛陀你为什么要建立真谛?
云何世俗说?又建立一个俗谛,建立一个真谛,就是第一谛大空,万法不可得,既然万法不可得,又为什么要建立世俗谛,世俗说就是世俗谛,这个世俗谛就是让听了以后,种种的法性,种种的法相,体相用、因缘果、事理,一一来分析,就建立这些。云何佛陀又要建立世俗谛,世俗谛,注意喔!世俗谛的定义是什么,因为随世俗而说。因为世间人讲第一义谛大空,他听不懂,进入无言的状态,无心的状态,无念的状态,他听不懂。为什么叫世俗,注意,这个定义就是说:佛陀为什么还要随世俗而说法,随世俗就是让众生易知、易懂、易入,既然前面建立了真谛,一切法不可得,第一义谛大空。世尊你又为什么要建立世俗谛,依众生心(生)欢喜之事随顺众生而说:令其易入,为什么?世尊,不是第一义谛就可以成佛,你为什么又要建立种种法相,种种的法性,体相用、因缘果、事跟理,一一来建立世俗谛咧。世尊,这样有没有矛盾的地方,世尊,你不是说真谛不建立一法,为什么俗谛又建立万法,为什么你要这样子做咧。
整句把它贯穿起来,整句的意思是说:真、俗二谛要如何来并存,如何来融通,才不会显示佛所说的法而有矛盾。把它贯空穿起来是,云何如来要建立种种的法相,不是诸法空无自性吗?以及请佛告诉我什么是一切非我之理,非我,就是无我之义理。为什么佛要建立真谛,告诉我,无众生,因为众生都空无自性,没有众生就没有一切法。佛为什么要建立第一义谛大空的无众生相,为什么要建立这样子,建立了以后,既然一切法不可得,又为什么建立万法的世俗谛,云何世俗说?就是佛陀,你又为什么要随世俗说,建立种种的法相。体相用、因缘果、事理,依众生心、欢喜心来说,随众生心而说,为什么你要这样子。中间既建立真谛的空,又建立俗谛的有,空跟有、有没有矛盾的地方,请世尊为我来说。
【注释】:“云何建立相”:“建立相”即如来所建立施设之种种法相。此句问:为何如来建立种种法相?“及与非我义”:“及与”,叠词,即是“及”、或者是“与”之义。“非我”,即就是无我。“义”,即就是义理。此句问:又为何建立无我之义理?“云何无众生”:“无众生”即是一切法空,以第一义谛中,不见有一法生起,亦不见有众生生灭。为什么所有的妄识灭尽了,生灭就不存在,为什么一切法,不见有一法生起,因为诸法众相本空,又为什么不见有众生生灭,因为自性涅槃就是无生灭。又,一切法依众生而生,既无众生,则无一切法,是故一切法空。因此,“无众生”即是第一义谛一切法空之代词。
“云何世俗说”:“世俗说”唐译作“随俗说”。此即世谛。盖世谛乃如来随众生心所乐者而说,令其易入故。诸位,建立种种的法相,就是世俗说,因此,如果说大悟见性,你到大悟见性去,没有东西可以说了。那没有东西可以说,众生没有那种根器啊。他与佛无缘啊,所以佛啊!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,我灭度后啊,资料要用语言文字贯串,若不用语言文字贯串,正法、佛法就灭掉,所以,佛在经典就交代得很清楚,就说:我的佛法要不灭掉,一定要化作语言跟文字,让后代的人有所依循,如果说:什么都是第一义谛大空,那佛入涅槃以后,以心传心,好,我们要以心传心,到底全世界有几个人大悟的咧?禅宗,以心传心、以心印心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我有涅槃妙心。是不是?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到底有几个,所以,佛陀告诉我们,一切众生都是依语言文字而渐渐修持,而渐渐开悟,若不把佛陀所说的法,整理成语言文字,佛讲得很清楚,正法佛教就灭,就会灭亡。所以,我们今天能够按照这个留下来的经典,一一来解读,解除了多少的痛苦跟烦恼,都是因为有留下这些语言文字的经典,才有办法。
【义贯】:为何如来“建立”施设种种法而显现有“相”?有语言相,有文字相,有法相,妄想相,又同时亦建立诸法无我(“非我”)的道理(“义”)?为何如来开示“无”有“众生”生灭,无生无灭、一切法空之第一义谛,而同时又随世俗而开演世谛(“世俗说”)?(如是,真俗二谛如何并立?如何融通?)
◎【云何为断见,及常见不生(28)?】诸位,把笔拿起来,断见及常见,这五个字要划一线连接起来,要不然看不懂,如何为断见及常见要这样看,如果你把两段打断了,那就看起来很奇怪的。如何为断见及常见,然后停一下、这样来解释,你才看得懂。说:如何是外道之断见以及外道所执的常见,接下来,不生,补上几个字,又如何能令远离,不生,就是不生起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。不生就是不生起,不生起外道的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。(那么)常见的底下,以及常见的底要补,又如何能令,不生起外道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,不生就是远离。远离就是不生,又如何能远离而不生起外道的断见和常见,那么整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何是外道的断见,以及外道的常见,又如何能令远离不生起外道的断见,以及外道的常见,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这十个字,你把它分成两段来看,那么你就看不懂。云何为断见,及常见不生?这样子谁看得懂?所以,要这样断句,要这样一个段落,云何为断见及常见,这个要贯串起来,还有不生,不生就是远离。又如何能令不生起断见和常见,这个就是听经闻法的重要。所以,为什么说你自己看,看不来,绝对有盲点,就是因为不晓得它在讲什么。
【注释】:“不生”:为不起,也即是不起断常二见。
【义贯】:如何是“断见、及常见”,以及如何方能远离、“不生”起此二邪见?此二句唐译作:“云何得不起,常见及断见?”魏译作:“何因不见常?意思就是,如何能令众生不见常,就是不生起常见。何因不见断?”意思就是,何因令众生不生起断见,不见就是令不生起。大意与宋译相同,然似乎宋译于意义上稍胜,虽然于文字上比较难了解一点。盖若依宋译,则为先问明什么是常见与断见,然后再问如何远离,于理较明。
◎【云何佛外道,其相不相违(29)?】
什么是佛与外道,佛跟外道,我们知道、了解差别很大呢。佛是自觉圣智大位的圣人,外道是生死的凡夫,还会误导生的法身慧命。但是其相不相违,不相违就是,为什么都有相同处,佛修苦行,他也修苦行,佛讲业力,他们外道也讲业力,为什么佛现苦相,外道也吃苦,示现苦行,意思就是说:佛与外道其实是差天渊之别,但是,他们所示现的相,却有一些相同。因为佛也修苦行,然后外道也修苦行,这些就变成相同。
【义贯】:为何“佛”与“外道”,“其”行“相”上,多有“不相违”之处?如外道有苦行,而佛亦曾示现行苦行;外道亦有仿效佛行者。就是修行方式如是邪与正如何分辨?就是如何来判断到底,何者是邪见,何者是正见呢。如何是邪见与正见因为佛跟外道看起都相同,大家都修苦行啊,问题出在那里,佛有出世间的上上智啊。佛有断烦恼解脱的上上智,而外道没有办法啦。刚刚讲的无生法忍啦,有人空智、有法空智,加起来叫做无生法忍。
◎【云何当来世,种种诸异部(30)?】当来世就是佛灭后,为什么佛灭后,那个未来世会产生种种,诸异部就是不同部派,叫做部派佛教,我们称原始佛教,再来叫部派佛教。
【注释】:“当来世”:即就是未来之世。“异部”:即就是不同之部派。
【义贯】:为何如来灭后,于未来世中,佛法中会产生“种种”不同之部派(“异部”)?好了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,五点四十二分,明天要归依,楞严经讲完了,就不用那么辛苦了,明天就归依,请大家来参加,好,下课(未完)
楞伽经 01: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《楞伽经》为印心之据
楞伽经 04: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,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
楞伽经05 :这部《楞伽经》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,这个是成佛的重点
楞伽经07 :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,那个也是识心,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
楞伽经08: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,你的心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你的心
楞伽经10 :经是指佛的心,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
楞伽经11 :见缘起即见道,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,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